類別及結構
在前面章節介紹了函式,它是一段執行特定任務的獨立程式碼區塊,而更進階地,Swift 提供了兩個型別語法:類別(class
)及結構(structure
),可以讓你將多個相關的函式及值儲存在內,以及更多的特性。(目前你可以稍微把類別與結構認知為進階版、豪華版的函式,後續內容會帶你認識有哪些可以使用的功能。)
類別與結構的比較
類別及結構有很多相同的地方,如下:
- 屬性(
property
):用於儲存值 - 方法(
method
):用於提供功能 - 下標(
subscript
):用於存取值 - 建構器(
initializer
):用於生成初始化值 - 擴展(
extension
):增加預設實作的功能 - 協定(
protocol
):對某類別提供標準功能
與結構相比,類別還有以下的其他功能:
- 繼承(
inherit
):類別可以繼承另一個類別的內容 - 解構器(
deinitializer
)允許一個類別實體釋放任何其所被分配的資源 - 型別轉換允許在執行時檢查和轉換一個類別實體的型別
- 參考計數允許對一個類別實體的多次參考
以上這些特性,會在後面章節陸續介紹。
定義一個類別及結構分別要使用class
及struct
關鍵字,並接著一組大括號{}
,格式如下:
class 類別名稱 {
類別內的屬性、方法及其他可以定義在內的特性
}
struct 結構名稱 {
結構內的屬性、方法及其他可以定義在內的特性
}
Hint
- 類別或結構內的變數或常數,會稱作屬性(
property
)。而類別或結構內的函式,會稱作方法(method
)。 - 每次定義一個新的類別或結構時,實際上你是定義了一個新的 Swift 型別,所以在習慣上會以大駝峰式命名法來為類別與結構命名,以符合標準 Swift 型別的大寫命名風格(像是
String
、Int
)。相對地,使用小駝峰式命名法為屬性與方法命名(與常數、變數及函式相同),以便與類別區分。
以下是定義結構與類別的例子:
struct CharacterStats {
var hp = 0.0
var mp = 0.0
}
class GameCharacter {
var stats = CharacterStats()
var attackSpeed = 1.0
var name: String?
}
上述程式中,定義了一個名為CharacterStats
的結構來描述一個遊戲角色的狀態,這個結構包含了兩個屬性(屬性即為儲存在類別或結構內的常數或變數):hp
跟mp
,分別表示角色血量與法力的最大值。當這兩個屬性被初始化為0.0
時,會被自動推斷為Double
型別。
接著定義了一個名為GameCharacter
的類別,描述一個遊戲角色的基本資訊,這個類別包含了三個屬性,第一個為角色的狀態,會被初始化為一個CharacterStats
結構的實體,其後兩個屬性為攻速及名字,攻速有預設值1.0
,名字則為一個可選型別String?
,會被自動指派為一個預設值nil
,表示一開始沒有name
值。
類別與結構實體
定義類別與結構,就像是給了一個固定的規格,譬如說明一個遊戲角色會有血量、法力、攻速、名字這些資訊,但使用上,必須依照這個規格(即類別或結構)來實際建立一個角色,這個動作就是生成類別或結構的實體(instance
)。
Hint
- 實體有些地方會翻譯成實例,同樣都是指
instance
。
類別與結構都使用建構器語法來生成實體,建構器最簡單的形式就是在類別或結構名稱後面加上一個小括號()
語法,這種方式建立的實體,其內的屬性都會被初始化為預設值,如下:
let someStats = CharacterStats()
let someGameCharacter = GameCharacter()
上述程式中,someStats
就是一個CharacterStats
結構的實體,someGameCharacter
則為一個GameCharacter
類別的實體。
後面章節會正式介紹初始化時使用的建構器。
可以看到生成實體的方式與呼叫函式相似,所以習慣上兩種命名方式會不一樣,一個使用大駝峰式命名法,另一個使用小駝峰式命名法,來作區別。
取得屬性
使用點語法(dot syntax
)可以取得實體的屬性(property
)。規則為實體名稱後加上一個點號.
,然後緊接著屬性名稱,如下:
// 這邊使用前面定義的 CharacterStats 結構 及生成的實體 someStats
// 因為沒有初始值 所以會使用預設值 這邊會印出:someStats 血量最大值為0.0
print("someStats 血量最大值為\(someStats.hp)")
你可以連結多個點語法,直接取得子屬性,像是someGameCharacter
中stats
屬性的hp
屬性,如下:
// 這邊使用前面定義的 GameCharacter 類別
// 及其生成的實體 someGameCharacter
// 印出:血量最大值為0.0
print("血量最大值為\(someGameCharacter.stats.hp)")
也可以將新的值指派給實體的屬性,如下:
// 將 someGameCharacter 的血量最大值指派為 500
someGameCharacter.stats.hp = 500
// 再次印出 即會變成:500.0
print(someGameCharacter.stats.hp)
結構型別的成員逐一建構器
所有結構都有一個自動生成的成員逐一建構器(memberwise initializer
),當要生成一個結構的實體時,用來初始化實體內的屬性,如下:
// 這邊使用前面定義的 CharacterStats 結構 生成新的實體 someoneStats
let someoneStats = CharacterStats(hp: 120, mp: 100)
// 印出:120.0
print(someoneStats.hp)
Hint
- 類別實體沒有成員逐一建構器這個功能。
值型別與參考型別
Swift 中以記憶體配置的方式不同來說,可以分為值型別(value type
)與參考型別(reference type
)。值型別會儲存實際的值,而參考型別只是儲存其在記憶體空間中配置的位置。
結構和列舉是值型別
值型別(value type
)在被指派給一個變數、常數或被傳遞給一個函式時,實際上操作的是其拷貝(copy
)。指派或傳遞後,兩者的值即各自獨立,不會互相影響。
在前面章節中,其實已經大量使用了值型別。實際上,在 Swift 中,所有的基本型別:整數、浮點數、布林值、字串、陣列和字典,都是值型別,並且背後都是以結構的形式實作。
結構和列舉也都是值型別,代表它們的實體及其內任何值型別的屬性,在被指派或傳遞時都會被複製。例子如下:
// 這邊使用前面定義的 CharacterStats 結構
var oneStats = CharacterStats(hp: 120, mp: 100)
var anotherStats = oneStats
// 這時修改 anotherStats 的 hp 屬性
anotherStats.hp = 300
// 可以看出來已經改變了 印出:300.0
print(anotherStats.hp)
// 但 oneStats 的屬性不會改變
// 仍然是被生成實體時的初始值 印出:120.0
print(oneStats.hp)
在oneStats
被指派給anotherStats
時,其實是將oneStats
內的值進行拷貝(copy
),接著將拷貝的資料儲存給新的實體anotherStats
,兩者是完全獨立的實體,彼此不會互相影響。
Hint
- 雖然值型別的指派或傳遞是一個「拷貝」的動作,在程式碼中會大量的出現,但 Swift 在處理時只有在確實必要時才會執行實際的拷貝,系統會管理這部份的最優化性能,所以沒有必要為了性能特地避免指派值。
類別是參考型別
與值型別不同,參考型別(reference type
)在被指派給一個變數、常數或被傳遞給一個函式時,操作的不是其拷貝,而是已存在的實體本身。例子如下:
// 這邊使用前面定義的 GameCharacter 類別
let archer = GameCharacter()
archer.attackSpeed = 1.5
archer.name = "弓箭手"
// 指派給一個新的常數
let superArcher = archer
// 並修改這個新實體的屬性 attackSpeed
superArcher.attackSpeed = 1.8
// 可以看到這邊印出的都為:1.8
print("archer 的攻速為 \(archer.attackSpeed)")
print("superArcher 的攻速為 \(superArcher.attackSpeed)")
從上述程式可以知道,archer
跟superArcher
實際上是對同一個實體做操作。也就是同一個實體的兩個不同名稱。
有一點要注意的是,可以看到archer
跟superArcher
都被宣告為常數(使用let
宣告),但依然可以改變其內的屬性archer.attackSpeed
跟superArcher.attackSpeed
,因為這兩個常數儲存的是一個GameCharacter
類別實體的參考(參考其在記憶體空間內配置的位置),而不是儲存這個實體,所以這個實體的attackSpeed
屬性可以被修改,但不會修改到常數的值。
恆等運算子
因為類別是參考型別,可能有多個常數和變數在後台同時參考某一個類別實體,所以 Swift 提供了兩個恆等運算子,能夠判斷兩個變數或常數是不是參考同一個類別實體:
- 等價於
===
- 不等價於
!==
以下是一個例子:
// 使用前面宣告的兩個常數 archer 與 superArcher
if archer === superArcher {
print("沒錯!!!是同一個類別實體")
}
Hint
- 請注意
===
與==
的不同- 等價於(
===
)為判斷兩個變數或常數是不是參考同一個類別實體 - 等於(
==
)為判斷兩個值是否相等
- 等價於(
選擇使用類別或結構
類別與結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,要如何決定每個資料建構要定義為類別還是結構,可以參考以下原則:
- 需要封裝的資料量較少且較簡單。
- 在指派或傳遞這個實體時,有特別需求這個資料是會被拷貝而不是參考。
- 結構中儲存的值型別屬性,也希望是會被拷貝而不是參考。
- 不需要去繼承另一個已存在型別的屬性或行為。
如果符合上述一條或以上原則,則建議定義為結構,其餘則是定義為類別。
所以實際上,大部分的自定義資料建構都應該使用類別。
範例
本節範例程式碼放在 ch2/classes_structures.playground